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

B2B市場的CRM挑戰

工業客戶管理最典型的挑戰,來自企業組織設計多以「產品」為主軸,也可以稱之為「產品導向」的組織。但是中大型客戶的需求,通常涵蓋兩種以上的產品線。當客戶期望供應商能提供單一窗口服務(one-stop service)時,需要的是以「客戶」為主軸的組織設計,也就是一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客戶經理(Account Manager業務代表(Sales Representative

基本上「產品導向」和「客戶導向」的組織設計,是兩種不同的概念,以至於工業客戶管理的實務上,經常發生資源整合的困難和溝通協調的障礙。

舉例來說,A公司針對3種產品線(產業應用),畫分了3個事業部,每一類產品線的專家,理所當然的會出現在3個不同的事業部。然而A公司的前10大客戶幾乎都有「跨產品線」的需求,要找一位合適的「跨產品線」客戶經理就成了一大挑戰。

就產品的專業知識來說,這位客戶經理很難在任何一種產品線成為公司裡「最懂產品」的人,這一點包括客戶都清楚。就組織內的職權來說,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整合者角色,許多公司又將它指派給有潛力、肯吃苦的第一線員工。而他們不但沒有實質指揮其他部門的權力,也比公司內的許多產品專家資淺。

當客戶有特殊或緊急需求時,這位既不是最懂產品、也不是最有權力的客戶經理,指揮調度資源的效果被打上很大的問號。即便公司政策高喊「客戶第一」,但是問題發生的第一現場,會真實反映組織設計的弱點,騙不了人也做不了假。

企業組織和制度的設計,原本就是一種「取捨(trade-off)」。所有的營運活動都是在不完美的環境下,找尋較佳(而不是完美)的運作方式。上述「產品導向」的組織設計,可能會在研發、製造等面向帶來更大效益,因而成為業務團隊必須接受的「不完美」組織環境。兩個可能的調整因應方向是:

一、提高客戶經理在組織內的實質權力(職級/權限),讓他在客戶真正需要救火的時刻,可以發揮足夠的影響力。否則,當客戶發現「單一窗口」只是口號,還是會求助真正掌握資源的人,而不是客戶經理。

二、客戶經理必須深入客戶的產品應用情況,以客戶所屬產業為核心來累積專業知識而非以自身產品為核心。既然客戶經理不會是最懂產品的人,至少他要成為組織中「最懂客戶」的人

正因為組織運作充滿這麼多缺陷,實務狀況和教科書裡的完美理論又有這麼大的差距,好的管理才會如此有價值。

文: 吳育宏





業務活動最重要的一道底線:合約



締結成交、簽訂合約是每位業務員最重要的里程碑,同時也是客戶、合作夥伴接受服務的起點。若是業務員沒有妥善管理合約的執行,買方對產品、服務的熱情「升溫」之際,賣方卻開始「降溫」,那就成了最負面的「黃金交叉」。有完整、全面的合約管理思維,是提升業務人員經營能力重要的一堂課。

合約管理的首要重點是「期限(duration」的管控。舉例來說,關鍵客戶經理(Key Account Manager同時掌握數家客戶,各別合約的起迄日期、合約年限都不同。好的管理模式是將所有關鍵時間點列表追蹤,包括生效日期失效日期,另外在合約期間設定追蹤檢核日期,例如簽訂半年後做第一次績效追蹤,到期半年前做續約狀況評估等。

其次是合約擬定的「條款(clause」管理,其特別常見於經銷商的合約管理。由於各別經銷商有不同的市場、通路狀況,掌握的資源各異,制式合約通常會針對不同經銷商做修改,總公司有必要對條款的修改設定一致性原則。如此前端的客戶經理才能採用一致的標準經營市場,而不會讓主觀判斷凌駕於客觀制度之上。

條款設定有一致規則之後,供應商才能做「換約管理」和「解約管理」。合約履行過程未如預期是常見情況,有時是銷售份額(quota設定過高或過低,產品項目的增加或減少,或是經銷區域的擴張或縮減等,都有賴客戶經理依據實際狀況做出修正和溝通,將雙贏的合作關係最大化。

有別於傳統的通路管理理論,現今的市場環境變化越來越快,合約管理能否與時俱進成了通路管理成敗的關鍵。簽約之後高枕無憂、被動管理的時代早已過去,業務人員靠的是市場敏銳度、應變能力、溝通協調能力來分勝負。

事實上,合約文字的規範是商業活動的「底線」(bottom line,在這個基礎上有更多策略思維、商業決策要進行,而那也是真正高附加價值的部份。但是千萬別本末倒置,一股腦投入行銷業務的策略規劃與執行,卻輕忽了合約管理的基本動作。就如同充滿創意的業務人員,假設連基本的損益概念都沒有,那麼再浪漫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海市蜃樓。


為何工業行銷(B2B Marketing)是一塊「理論不全、實務落後」的領域?



雖然「行銷(Marketing」的理論與實務有很長時間的發展歷史,但是「工業行銷(B2B Marketing」一直是其中一塊「理論不全、實務落後」的領域。即使大部分人都了解工業市場(B2B Market)在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性,但是工業行銷所累積的知識架構和實務方法仍然嚴重的不足。主要原因有二。

第一,大型企業(工業產品)的行銷策略長久以來停留在「生產導向」或「技術導向」的思維,也就是做出低成本或高科技的產品,而不是市場需要的產品。真正深入瞭解客戶需求、從客戶角度去思考行銷策略的企業如麟毛鳳角。技術或營運背景出身的高階經理人,對行銷策略的拿捏也力有未逮。

第二,中小企業礙於經營規模,無法編制行銷部門或專職的行銷人員。現實的狀況是,業務部門累積了龐大的銷售資料,但是沒有能力累積行銷的經驗。於是在人力吃緊的常態下,業務員都努力的銷售「今天」的產品(短期視野),但是對「未來」的產品規劃、行銷策略,則是顯得捉襟見肘。

除了上述實務出現的缺口,工業行銷在學術領域(理論)則是停滯不前。主要原因是工業市場的專業門檻較高,需要足夠的產業實務經驗才能涉入其中。因此那些適用於B2C(消費市場)的「行銷通則」,很難在工業市場發揮效果,甚至落得「隔靴搔癢」的評價。

基於這些客觀環境的限制,我在與B2B業務人員交流時特別著重「策略性思考(strategic thinking」能力的建立。從我的淺見,它正是工業行銷最重要的基礎。換句話說,在瞭解如何處理訂單之前,B2B業務人員更需要瞭解如何分析產業的結構、如何解讀商業模式的優劣、如何判斷客戶的潛力和產值。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(Peter Drucker的語言來說,就是先找出對的事情,再把事情做對。

凡事都是一體兩面。正因為工業行銷的知識不夠普及,實務上的操作方法需要長時間的耕耘與累積,「看長不看短」的企業若是願意投注資源,就能建立持續性的競爭力(sustainable competence,拉開與對手的差距。至於「看短不看長」的企業,則免不了要身陷紅海。


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

B2B業務人員的兩大關鍵能力:「整合(Integration)」與「溝通(Communication)」

相較於民生消費品的交易,工業產品因為銷售週期(sales cycle較長,訂單履行(order fulfillment過程有更多變動、更難掌控。客戶管理的主要挑戰,來自業務人員如何將前端的客戶需求,完整且及時的傳達給後端的支援單位;同時又要在後勤團隊的物控、生管、包裝、運籌等流程,對內當一名稱職的專案經理,對外扮演好溝通橋梁的角色。

因此,產業市場(B2B)業務人員的關鍵能力有二,分別是「整合(Integration」與「溝通(Communication」。

客戶需求傳達到供應商組織內部時,一定會發生資源衝突的狀況,例如人力、設備、產能的限制,或是不同訂單的優先順序排擠等。業務人員若是沒有綜觀全局的高度,瞭解各部門運作的特性與瓶頸,就沒有辦法整合出最佳化(optimized的解決方案,所以「整合能力」是首要的關鍵。

其次,在一個利害關係人眾多的流程中,從客戶的採購單位、技術部門、管理階層,到自身組織內的業務部門和訂單履行相關單位,業務人員的溝通能力絕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不管是對外的議價談判、客訴處理,或是對內跨部門的協調,良好的「溝通能力」是團隊合作的催化劑。

有趣的是,我發現許多管理者都認同ICIntegrationCommunication)的重要,但是由於這兩項能力太「抽象」了,所以大部分企業對B2B業務人員仍然只做產品訓練、作業流程訓練。至於整合與溝通能力,就交給「時間」去驗證,簡言之就是「適者生存、不適者淘汰」。這種「偏重hard skills、忽視soft skills」的錯誤管理思維,導致許多B2B業務人員喪失策略性思考(strategic thinking)的能力。

工業產品的銷售週期被拉長,就客戶策略的觀點來看,其實存在著許多好處。包括:客戶關係的突破點增加、服務差異化的可能性提高,這些都是降低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,以及提高客戶忠誠度的有利條件。

只是,這些策略性的銷售行為,需要具有策略性思維的業務人員來執行。當你的業務人員隨著時間的累積,只對產品變得更加熟悉、對流程更加熟練,他們並沒有辦法為自己創造有利的主場優勢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總是受困於客戶「降價」的要求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
B2B陌生客戶開發:從春耕、夏耘、秋收到冬藏



陌生客戶開發,一直是中小企業的痛。除了缺少品牌光環的加持,很難在短時間內爭取到大型客戶的目光;再者,業務人員異動時,客戶關係往往也跟著流失。

工業市場,陌生客戶的名單來源應該區分為三大類。第一,是以區域別劃分,如工業區、加工出口區等;第二,是以產業別來接觸客戶,如產業的協會、工會,或是進出口商名錄等;第三,是以市場行銷活動為區隔,如海內外的展覽、研討會等。善用各種組織網路的資源,上述三種管道都能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戶名單。

有了名單之後,關鍵在於如何和大量的潛在客戶,維持「長期」的「有效」關係。要同時做到這三點(大量、長期、有效),恐怕就不是花錢購買公司名單,或是安裝幾套軟體就可以辦到。

首先,經營團隊必須有能力辨識目標客戶的區隔(segment哪些是我們要的客戶公司類型,哪些是我們不要的。大部分公司在做策略選擇時,是後者出了問題,也就是說不出「不要什麼」什麼都要的策略,和沒有策略無異。

其次,是行銷溝通的訊息必須做到分眾化」。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民生消費產業才適用的名詞。如果你是一家零組件供應商,提供給光電產業的行銷溝通訊息(開發信、e-DM、提案建議書),應該要和給生技產業的不同。

最後是潛在客戶的第二、第三次接觸(follow-up actions),一直到中長期的關係維護,需要業務人員具備產業結構觀念、市場敏銳度,以及個人溝通技巧。農夫需要做春耕、夏耘、秋收和冬藏,各階段需要的工具都不同,業務人員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只是在交易活動相對複雜的工業市場,業務人員的市場開發、銷售管理技巧,必須兼具理性的紀律、感性的創意。而業務部門的管理系統,不但要能夠提高各別業務人員的銷售能力,還要能夠將市場情報、客戶關係這些軟性資產,累積在企業組織之中。

建立了正確的業務策略方向,中小企業就會瞭解到市場開發,並不是把業務人員推出辦公室那樣簡單;而那些在第一線手足無措的業務員,也會體認到客戶開發,並不是漫無目的去敲客戶大門那樣困難。